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发布时间:2024-01-25   点击数: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广西目前正在全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们将围绕“建设教育强国”这个核心课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贡献“广西方案”。

夯实教学主渠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

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巩固这个主阵地。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必须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要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尤其是民族类院校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门的课程,赋予专门的学分,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论”“中华民族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等课程,并突出铸魂育人功能,在“大理论课堂”中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以思政课为主体,以通识课、专业课为两翼,打造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思政”课程群。三是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延拓“大思政”课程内在空间和外部场景,把“大思政课”的育人效应拓展到各学科、各专业、各学段课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元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理论”课程体系。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精品课程,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层层递进、有序衔接,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创新发展,通过打造沉浸式虚拟仿真思政“金课”提升育人的实效和特色。

优化科研总布局,深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理”

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学科建设,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构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动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高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重要方向,注重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宣传教育。遴选建设一批全区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二是培育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究团队。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机制,包括研究项目的协调机制、研究内容的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成果的共享机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开放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协同联合攻关,突出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共享意识,培育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创新团队。三是推出一批高质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在自治区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和题材,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把生动的实践写成故事、编入教材、搬上讲台。在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案例。

构筑校园新场域,孕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场域。一是建设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景观熏陶着莘莘学子,影响着他们的人格修养,承载着教化育人的功能。择优设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支持打造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筑、景观、展陈、雕塑和博物馆。让校园的建筑、场馆、树木“会说话”,让书本、文物“活起来”,把中华文化基因的内核景观化,赋予校园一景一物以教育意蕴,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二是举办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一批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唱一首民族团结进步歌曲、讲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等活动,创新全景式、沉浸式的育人场景。三是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文化“云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破时空、虚实界限,开发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上场馆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推文、微视频等新媒体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具交互感、现场感、代入感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突破信息茧房,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思想扎根心中。

打造教育新品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性,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一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品牌。以增强历史自信为目标,依托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场所设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常态化生活化为基础,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与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引导各族学生自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旗帜鲜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二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品牌。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实践品牌。三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品牌。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具有沉浸感、体验式、互动性等特征的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不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实践类活动,自觉擦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


版权所有: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内蒙古青少年生态区南侧  邮编:010070